今年 2/28 日转载的阿禅老师的《那么,我是如何使用ChatGPT的?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,建议大家还是去看一下。阿禅老师在那篇文章中在过去 12 个月的时间里,在 ChatGPT 的辅助下,一个人完成了 4 个产品:
其中 MyIP 这个项目在 GitHub 开源并获得了 5.3k 个 Star(数据截止2024年6月28日)。说实话,这些事即便对于工作多年的程序员(比如我)来说,也是很难的。而阿禅老师并非程序员,却凭借 ChatGPT 开发出了这几个产品。
这就是 LLM 的强大之处!
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是会使用工具,而 LLM 就是这样的工具,在 LLM 的帮助下,我们可以完成一些原本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任务,也可以完成一些原本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。所以 LLM 也被认为是继信息技术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,因为它极大的提升我们的生产力。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:以前我们不敢想、不能干的事情现在可以去想想、去试试了。所以再遇到没有做过的或者是不会做的事的时候,要想一想是否可以用 LLM 再试一次了。
角色模式
回到正题,其实我们每一次使用 LLM 都能算作是使用了“角色”模式。如果让它帮我们写论文,那它就扮演了一个论文写手的角色;如果让它写代码,它就扮演了一个程序员的角色;如果让它帮我们进行英文翻译,它就扮演了一个翻译员的角色……因为不管是让它完成什么任务,它实际上都是在扮演对应的“工具(人)”。
正因为角色模式是如此普遍,所以在像阿里的“通义App”上直接有两个 Tab:“工具”和“角色”,里面有一些现成的工具和角色,其实不管是工具还是角色都是同一个东西,只不过拟人的就是角色,拟物的就是工具。
使用角色模式时,我们并不需要具备对应角色的专业知识。比如假设有个人要和别人打官司,需要先写一个起诉状提交到法院,而这个人并没有任何法律方面的知识,甚至连起诉状是什么格式都不知道,但他只需要和 LLM 说“扮演一名律师,帮我写一份起诉状”,LLM 就能按其要求写出一份“格式正确”的起诉状,如果他再向 LLM 提供一些为什么要打官司的“前因后果”,那 LLM 就能提供一份更完美的起诉状。
LLM 不光是可以扮演人,还能扮演物。比如我们可以让 LLM 扮演一个“程序”:扮演一个房贷计算器,贷款100万30年,年利率3.25,计算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比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省多少利息。LLM 就会像贷款计算器那样,先计算出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总利息约为 565974.8 元,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下总利息约为 461111.11 元,利息节省约 10.4863.69 元。
甚至,我们还可以让 LLM 扮演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:扮演一个 Linux 终端,接收我的输入并输出。然后我们再输入“ls”命令,LLM 则会像 Linux 终端那样给出一个模拟的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列表。
使用角色模式,也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的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。比如当你有一件事情拿不定主意,心中的那两个小人一直在争论不休,那可以试试让 LLM 扮演你心中的那俩小人,让他提出更多的论点,看哪个小人最终可以说服你。
角色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给你节省很多口舌。比如正常情况下,你需要浪费很多口舌来告诉 LLM 你要什么,而使用角色模式,只要你和它说扮演“XX”后,它就 Get 到了你想要的东西。
到这里,有没有发现其实 LLM 能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以前没想过的?不要给 LLM 设限,不要给自己设限,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!
